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地方债余额不仅没有在总量上被控制住,在结构方面,也呈现着复杂化与隐蔽化的倾向。
而传统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下降甚至面临失业,从而导致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泡沫经济的危害不仅导致金融风险的不断积累,而且也导致了社会风险的快速聚集。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归根到底还是政府惹的祸,是政府干预不当造成的,因此主张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自行恢复。其次,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第二,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实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二是建立由政府部分组成的委员会。那些属于常住人口但不是户籍人口的城镇人口——也就是农民工,成了夹心层人群。
2.财税体制改革财税改革的要点在于改革税收结构,培育城市的主体税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非建制市的县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其中有2000个可以设为城市。连中小投资者都开始用闲置资金参与国债逆回购——有的品种年化收益已经突破20%。
晚间21点,中国银行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否认违约,21世纪网接近12点时,撤回新闻并致歉,几乎同时,同在21报系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下午资金已经以低利率从工行或国开行流出,相信是在央行指导下维稳。2010年,贷款风险被警示后,各大银行通过理财计划和买入返售持有了信托权益等资产,大量同业资金投入非标准化资产。消息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在两个月前向各大银行吹风:不仅要过好日子,还要过紧日子。在08年之后,通过大大小小的融资平台,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大跃进。
利率之高,吓到了所有参与者,托管银行不愿轻易结算。6月银行间资金开始紧张后,有关央行将恢复逆回购或动用SLO工具投放资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传闻不绝于耳,更传出四大行逼宫央行投放资金的消息,但央行依旧淡定的持续每日20亿央票发行(回笼资金)令所有期待这些放水的交易者开始绝望。
即将到来的7月,将是银行转股分红、企业财政缴款之时,月底直到7月。而上半年清查银行间市场债券违规,暂停丙类户的债券风暴,让银行间债券的流动性再次趋紧。高度紧绷的市场环境下,一点点流言蜚语也会让局势失去控制:中国当地媒体21世纪网爆出消息,称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出现资金违约——作为银行间市场的出借方四大行之一,如果中行违约,其严重性将远远超过此前传闻的光大银行违约。另一种猜测是,在中国银监会8号文后,银行被迫动用自营资金购买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恰逢这次资金紧张,于是陷入前所未有的资金紧缺。
中国政府出手整顿论:在第一季度贸易出口畸形虚高,全世界都清楚背后通过贸易套利的作法后,中国外管局20号文,严厉打击保税区和深圳香港的贸易资金套利,导致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大幅放缓,环比降7成,基础货币供应出现了下降。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微博)点评称: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早盘,各大商业银行同业市场的交易部门开始以10%以上的利率吸纳存款,于是11点公布的隔夜利率和七天利率双双超过10%——创历史新高。让利率飙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中国总理李克强两次讲话,6月8日和19日这位持有经济学博士的总理发表了用好资金增量、盘活资金存量观点——在讲话和随后官方媒体的解读中,明确传递出中国高层新的货币思路:放慢货币增长速率,迫使自己服务实体经济。
央行近期行为找到了高层依据。不过演习参与者们的表现,恐怕要令人失望了。
三年以来,中国短期资金市场的利率飙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年末季末或者春节,各大商业银行总会因为存款考核或者季节原因出现资金紧张——但极少在资金原本并不紧张的6月出现如此凶险从未出现。央行这次收紧,是对这些银行的敲打,逼迫他们尽快将表外融资回表,降杠杆,去风险。
昨天,中国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参与者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一天:钱,从来没有这么贵过。一位银行交易员说,多数机构早上只有一任务:平仓美国东部时间6月20日,伯南克首次公布了QE退出的潜在时间表,这对于全球流动性的收紧,显然也影响到了中国资金市场。高度紧绷的市场环境下,一点点流言蜚语也会让局势失去控制:中国当地媒体21世纪网爆出消息,称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出现资金违约——作为银行间市场的出借方四大行之一,如果中行违约,其严重性将远远超过此前传闻的光大银行违约。一位银行交易员说,多数机构早上只有一任务:平仓。2010年,贷款风险被警示后,各大银行通过理财计划和买入返售持有了信托权益等资产,大量同业资金投入非标准化资产。
晚间21点,中国银行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否认违约,21世纪网接近12点时,撤回新闻并致歉,几乎同时,同在21报系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下午资金已经以低利率从工行或国开行流出,相信是在央行指导下维稳。这场钱荒是从初夏6月6日开端的——那天,被认为是中国基准利率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开始突然飙升,隔夜利率从6日的5.98%飙升到8.29%,七天利率升至6.66%。
央行这次收紧,是对这些银行的敲打,逼迫他们尽快将表外融资回表,降杠杆,去风险。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微博)点评称: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
在08年之后,通过大大小小的融资平台,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大跃进。不过演习参与者们的表现,恐怕要令人失望了。
热钱流出论:这个难以证实的说法几乎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早盘,各大商业银行同业市场的交易部门开始以10%以上的利率吸纳存款,于是11点公布的隔夜利率和七天利率双双超过10%——创历史新高。中午11点左右,隔夜同业利率一度在25%的位置成交,而隔夜回购利率(repo)更一度达到30%。利率之高,吓到了所有参与者,托管银行不愿轻易结算。
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监管层发动了一次压力测试,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试图逼迫各大银行将从资金空转和不良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向实体经济中潜在的优质资产,以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过去,每每遇到这样情境,中国央行都会投放资金,平抑利率。
中国政府出手整顿论:在第一季度贸易出口畸形虚高,全世界都清楚背后通过贸易套利的作法后,中国外管局20号文,严厉打击保税区和深圳香港的贸易资金套利,导致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大幅放缓,环比降7成,基础货币供应出现了下降。让利率飙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中国总理李克强两次讲话,6月8日和19日这位持有经济学博士的总理发表了用好资金增量、盘活资金存量观点——在讲话和随后官方媒体的解读中,明确传递出中国高层新的货币思路:放慢货币增长速率,迫使自己服务实体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存贷利率固定,但理财产品等民间融资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求利润,受到高利率吸引,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将信贷业务包装后投入高利率市场可能难以避免。短期资金近乎枯竭的情况下,场内场外的资金贩子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借钱,如同泥牛入海。
消息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在两个月前向各大银行吹风:不仅要过好日子,还要过紧日子。5月以来,巴西、印度和东南亚诸国的股债汇市都遭遇重挫,资金正在撤离新兴市场的说法喧嚣一片,彭博报道,过去4年来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了3.9万亿美元。另一种猜测是,在中国银监会8号文后,银行被迫动用自营资金购买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恰逢这次资金紧张,于是陷入前所未有的资金紧缺。大风起于青萍之末,2013难初夏的银行间同业市场资金紧张,是央行有意为之无疑,但其形成的原因依旧有许多猜测和推论,中国管理层和央行试图进行哪种中国式去杠杆化,乃至进行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解释不一,可归纳为几点。
与资金紧张相对应的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暴跌,国债、央票收益率急升,交易所部分企业债跌幅超过1%。银行期限错配论: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微博)认为,有些银行流动性管理出问题,热衷期限套利,造成了短期借来的钱,投入长期资产中,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被投入到长期资产中,而因为货币乘数效应,长期资产又没有足够对应货币存放在各大银行。
即将到来的7月,将是银行转股分红、企业财政缴款之时,月底直到7月。把高利贷直接搬到同业市场了?一位基金经理感叹。
央行近期行为找到了高层依据。央妈变成后妈了——在这样的预期下,银行间市场的主要借款方:中小商业银行承受着最大压力,以高额利率吸纳资金,但在7月份会资金更加紧张的预期下,四大行也紧紧的捂住口袋,甚至进场争夺。